川大教授批评刘震云 冯小刚的御用编剧算不算大作家

来源:凯迪社区 > 影视评论 > 马庆云

刚刚出版的《文学自由谈》2018年第三期中,有一篇署名唐小林的文章,批评小说家刘震云的叙事存在诸多问题,谈不上什么大作家气象。这篇文章原题《刘震云的大作家“气象”》,刊物发行后,文章被转载到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标题变得有点危言耸听——《唐小林:刘震云算什么“大作家”》。

标题经过网络编辑们这么一改,火药味一下子浓厚起来了。原文作者唐小林教授要谈的,是“气象”,不是“大作家”。经过文章题目的更改,一下子变为对刘震云还是不是大作家进行质疑了。

《文学自由谈》是一本以文学批评为主的理论刊物,由天津文联主办,1985年创刊,双月刊。这篇探讨刘震云大作家“气象”的文章,刊发在刚刚发行的第三期上,也就是六月中旬刚刚上市的刊物上。这个节骨眼上,正是崔永元老师质问冯小刚导演和刘震云老师的关口,在这个时候,一位教授站出来质疑老刘,分量不轻。

唐小林教授是谁呢?唐小林是四川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带博士生,主攻的符号学。文学界往往都是和事老精神作祟,搞文艺理论的,和搞学文创作的,经常穿一条裤子,呼朋引类,夫唱妇随的。倒是这位唐小林教授站出来批评刘震云的大作家“气象”存在问题,行为本身非常可敬。

因为《文学自由谈》是双月刊杂志,因此第三期的稿件应该是在4月份进行组稿编辑的。这也就不存在唐小林教授受崔永元冯小刚风波的影响,临时起兴,批评一把刘震云,蹭一蹭热度。对这个热点的戒除,能让唐小林教授的声音更值得听一听。唐教授的批评文章字数在三千上下,其观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其文章的这一段:

在刘震云的小说中,我根本就看不到什么“大作家”气象,而最深的体会是,刘震云确乎是把自己当成了中国小说家中的“说书艺人”,把读者当成了勾栏瓦舍里喜欢扎堆捧场的“列位看官”。刘震云的小说,卖的是关子,耍的是贫嘴,图的是热闹,写的往往都是一些生活表层,甚至新闻串烧一样未经深入思考的故事。

为了证明刘震云老师的小说叙事是说书式的,唐小林教授列举了不少刘震云小说与传统评书小说中类似甚至雷同的故事段落。刘震云老师的《故乡相处流传》中,杀一半留一半的故事,唐小林教授认为,有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影子。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中老魏要与河北梆子旦角成好事儿的故事,唐小林教授认为,有《红楼梦》“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的影子。

唐小林教授继续举例子认为,刘震云老师的小说中吴摩西被打的描写,有《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影子;《我不是潘金莲》有《秋菊打官司》的影子。而在小说内容与前人影子之外,唐小林教授继续批评刘震云小说的语言啰嗦,像说书艺人,并且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在《一腔废话》中,刘震云老师这么写木头——

接着她们发现城中一排排都是店铺,熙熙攘攘的木头人,都南来北往在城中和店铺前穿梭。虽然脚步一颠一颠,脖子在困难地转动,但他们都在投入和卖力地行走和买货卖货。有卖木头罐的,有卖木头锅的,有卖木头碗的,有卖木头铲的,有卖木头锨的,有卖木头叉的,有卖木头犁的,有卖木头耙的,有卖木头椅的,有卖木头桌的,有卖木头鞋的,有卖木头衣的,有卖木头饭的,有卖木头酒的……

唐小林教授认为,这种说书式的语言,构不成大作家气象。除此之外,唐小林教授认为,刘震云老师笔下的小说人物都不够真实,像卡通人物,比如,《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再比如,《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中的牛小丽等等。

《我不是潘金莲》估计大伙都看过电影,知道李雪莲角色是个什么样子的。《吃瓜时代的儿女们》是刘震云老师的新书,估计不少读者还没来得及阅读。这个新书里边的牛小丽,是个什么故事呢?我补充几句。牛小丽帮着哥哥花钱娶了一个外地的媳妇,谁知道没几天,外地媳妇跑了,这门亲事儿等于是被骗的,牛小丽从此踏上了找这个骗人的大嫂的旅程,到了这个女人的家乡,一个村一个村的找,最后还是没有结果,可路费花完了,自己也被人骗了,最终只能依靠女性特有的本事儿赚那种钱了。

唐小林教授对刘震云老师的批评,浓缩一点说,其实就是一句话,用说书式的创作方式写出来的人物,不够真实,过分卡通化了。我对唐教授的这种批评不认可。相反,我觉得,这是作家刘震云最重要的特点。

唐小林教授提到的基本刘震云的小说著作,《我叫刘跃进》、《我不是潘金莲》、《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等等,其实都是超现实主义的。什么是超现实主义呢?超现实,并非是《爵迹》、《阿修罗》那样的没有现实,而是基于现实世界进行某种精神层面的超越,超越的结果,也便是人物可能成为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脸谱。

脸谱就不真实吗?脸谱可能起到的作用是更加真实。京剧中的脸谱便是好例子。刘震云小说的底色是,写一群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人,尤其是这类人的群像。而这种说书式的叙事手法,起到了非常明确的作用——说书式,造成某种不真实感,但人物又是具备时代特质的,这种既真实又模糊,更容易形成对时代的解构——戏中的人物,就跟评书中的一样,可这评书,又那么的像我们的时代。

这正是刘震云对小说叙事的解构与重塑,也正是他独特的地方,是非常有价值的地方。刘震云小说中经常会出现罗圈话、罗圈故事,这并非是他创作技法的捉襟见肘,相反,则是他的高明之处,让小说内容互相成为互文的载体,去衬托书中世道的荒唐。这是一种非常高端的讽刺幽默。

刘震云的小说中,有着一种主流批评家不愿意接受的玩虐。但他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玩虐的棱角。基于以上认识,我不同意四川大学唐小林教授对刘震云老师的批评。刘震云作为大作家的气象,是非常具备时代价值的。这种气象,应该再多一点才好。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