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犯罪小说带你正视人性中黑暗深不见底的那一面

由小说《邮差总按两次铃》改编的1946年版同名电影,由拉娜·特纳主演。

这几日入秋,天气转凉。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轰动一时,此案堪称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值得庆幸的是它有了不一样的结局。相关细节的报道,也给这个初秋增添了不少谈资和寒意。凶手是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甚至老实的人,家庭美满,生活稳定,是周围人眼中的好人,这些与他的犯罪经历对照的话,尤其令人不寒而栗。这种看似最普通的人心底的疯狂和邪恶,才是最让人恐惧的,而我们往往不愿意面对这一点。

“世上实在没有时常行善却不犯罪的义人”《旧约·传道书》里这句看似很冷酷的话,正好对应了从古至今,层出不穷的犯罪行为。杀人、强暴、抢劫等罪行,印证了人性的黑暗一面。而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及色欲,这“七宗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交集:要么擦肩而过,要么在心底生根发芽,直至吞没了理智,让人跌入深渊。

自古以来,文学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从未停止,而对于犯罪者的心理、动机等的分析,犯罪小说则走在前列。在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有的作家着力于对破案者的形象的塑造,有的作家则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花更多的心思去写“好”一个犯罪者。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描写,优秀的犯罪小说还可以做到针砭社会,映照现实等。如果你有兴趣,也恰好有时间,那不妨翻开下面这风格各异的十本书,在体味充斥在那字里行间中的,人性的复杂与深邃之外,还能为书中的其他精彩所折服。

有句流传太广以至沦为鸡汤的话,出自罗曼·罗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改一下送给各位,“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人性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人类”,共勉。

1、亨宁·曼凯尔 《冷间谍》

内容简介:

海军军官冯•恩科离奇失踪,探长维兰德介入调查却一无所获。除了书房里杂乱的抽屉和“幽灵潜艇”事件,维兰德没发现其他任何其他异常。后来,军官夫人的死亡又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夫妻二人留下的难解之谜更让人费解:频繁东德之行、反首相秘密集会、从天而降的女儿、不为人知的巨额财富。此时的维兰德并不知晓,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背后,隐藏着更深的骗局…..

推荐理由:

曾获英国犯罪小说作家协会“金匕首”等多个奖项的亨宁·曼凯尔是瑞典最著名的犯罪小说家,也是欧洲首席推理小说大师。曼凯尔笔下最有名的作品是“神探维兰德”系列,这本《冷间谍》便是其中一本。在《冷间谍》及这系列的其他作品中,曼凯尔最成功,最独特的是塑造了“神探维兰德”这一经典侦探角色。他不同于福尔摩斯那般料事如神,也不如卫斯理那般充满正义,他最难得可贵的是“真实感”——逐渐衰老的身体,不修边幅的形象,甚至还会为自己的糖尿病感到羞耻;他工作能力不及故事中的哈利·兰德斯多蒙,破案时遇到困难也会想放弃。这样的维兰德不会令人厌恶,反倒因这种“真实感”招人喜欢。另外,曼凯尔笔下的瑞典有着阴冷的阳光和并不灿烂的花海,显示出一种北欧神话中的压抑。

一句话书摘:

一切都毫无征兆,所有人都觉得这事有些出乎意料。哈坎•冯•恩科消失了,就在斯德哥尔摩东马尔姆区自己的家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2.帕特丽夏·海史密斯 《列车上的陌生人》

内容简介:

建筑设计师盖伊和不得志的富家子布鲁诺在火车上相识,闲聊中引发了两人内心的杀意,准备以交换杀人来摆脱现状:盖伊想与出轨的妻子离婚,而布鲁诺则仇恨自己的父亲。后来,布鲁诺在把盖伊妻子杀死后,不断胁迫盖伊履行自己的承诺——去杀死布鲁诺的父亲。本该如同铁轨般永无交集的两人,因这个可怖的交换杀人的计划而纠结在一起,无法自拔。希区柯克将这一小说改编为电影《火车怪客》。

推荐理由:

陌生人相遇、交换杀人计划……众多的关键词都指明了《列车上的陌生人》的故事情节极其荒诞,使人震惊。曾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50位最伟大的犯罪小说家之首”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在这个故事中推翻了“侦探小说是以破解案件为主”这一传统,采取了将“实施犯罪者推到台前”这一在当时被视为石破天惊的颠覆手法。她弱化了侦探在犯罪小说中的作用,把视角重点放在彻底解剖犯罪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地曝光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不仅是荒诞的情节令人称奇,故事中大段的心理描写读来也十分痛快。这些都印证了海史密斯的那句话——“我只想给大家讲述一个精彩且吸引人的故事。”

一句话书摘:

盖伊意识到,内心的憎恨已令他思维呆滞,让他在纽约凭逻辑和理智分析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了死胡同。他感觉米里亚姆就在跟前,就在不远处,满脸红褐色雀斑,散发着不健康的热度,恰如窗外的草原,阴郁,残酷。

3.阿加莎·克里斯蒂 《无人生还》

内容简介:

八个素不相识的人受邀来到黑人岛上,抵达后,接待他们的却只是管家夫妇俩。正当他们食用晚餐时,餐厅里的留声机忽然响起,指控这八位宾客以及管家夫妇都曾犯有谋杀罪。正当众人惶恐之际,一位来宾突然死亡,噩梦也拉开了序幕。

推荐理由:

“十个人都得被杀,而故事不能显得太过荒诞,又不能把凶手写得太明显。经过非常仔细的计划后,我写出了这本书,并对之非常满意。”这是阿加莎在自传中的对《无人生还》创作历程的描写。突然响起的留声机、暗示着众人命运的英国童谣、十座神秘的小瓷像等,都在说明阿加莎在极其渲染故事中的恐怖和压抑的气氛。阿加莎似乎相信“人性本恶”的观点。书中的十人都曾在过去犯下错误,有的人在死前对此释怀,有的人则仍然执迷不悟。故事的最后,一份神秘自白揭开的这十人被杀害的谜底,凶手的身份和动机让人吃惊,文明和野蛮的对抗也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深刻。

一句话书摘:

斯蒂克尔海文镇上的人异口同声地说‘在救援的船到达岛上之前,不可能有人离开岛。’如果是这样的话……”梅因警官打住了话头。副专员说:“如果是这样……”梅英警官长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又把身子向前倾了倾。“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杀死这些人的到底是谁?”

4.杜鲁门·卡波特 《冷血》

内容简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几声枪响打破了美国堪萨斯州的霍尔科姆村夜晚的宁静。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且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平静的村庄陷入前所未有的猜忌与恐惧,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六年后,经过长达六年的访谈和梳理,卡波写成了《冷血》一书。

推荐理由:

作为一本根据真实案件改编的犯罪小说,《冷血》或许更能让人从中窥伺人性的复杂与深邃。某种意义上,这本被视为“非虚构写作历史上的里程碑”的作品,并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被视为非虚构小说及新闻主义先驱的卡波特,运用了上帝视角将被害者和凶手在案发前的状况、水落石出的破案过程、以及凶手被捉的状况描写出来,同时又从侧面写出了这起凶案对堪萨斯州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人们之间信任的消减。卡波特在大量采访资料的基础上,将故事写得真实详细的同时又突出了戏剧性,冲突性。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并不是用“冷血”的笔触去写这本书,而是带着淡淡的温情。例如,在第3、4章中,读者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并非主谋的凶手之一的怜悯和同情。可惜的是,自《冷血》之后,卡波特也没有出过经典作品了。

一句话书摘:

霍尔科姆村坐落于堪萨斯州西部地势较高、种植小麦的平原上,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被其他堪萨斯人称为“那边”。这里距科罗拉多州东部边界约七十英里,天空湛蓝,空气清澈而干燥,具有比美国其他中西部地区更加鲜明的西部氛围。

5.罗伯特·哈里斯 《祖国》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虚构历史的惊悚犯罪小说:纳粹德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二十年后,希特勒正等待他七十五岁诞辰的到来。一桩发生在柏林郊外湖边的命案引起了刑警马栩的注意,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是一个针对数名纳粹高官的连环谋杀行动。随着马栩抽丝剥茧,追踪至事件核心,却发现在这些精心布置的谋杀案背后,隐藏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推荐理由:

“如果希特勒赢了,世界会变成怎样?”《祖国》便是以这一虚假的前提开启了整个故事。英国一向盛产政治、历史惊悚小说家,哈里斯便是其中十分耀眼的一位。政治记者出身的他,在这篇处女作中,展现了典型的硬汉派侦探小说的手法——用大量丰富的细节,包括假想中的国际政治军事局势、、团体们的命运变迁等,抽丝剥茧;再加上哈里斯对历史、社会以及人情事故有明晰的判断力和卓越的想象力,《祖国》被众多读者视为“神作”也就不奇怪了。

一句话书摘:

一霎时,札菲尔·马栩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在U潜艇的潜望塔中,熄灭灯光,从威廉港出航,滑进一片黑暗。

1 2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站点公告

外教招聘 签证办理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