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讲爱情的电影必须讲义气

最近的曹云金撕逼郭德纲,兴起了忠孝仁义的争论,有人说曹云金不讲忠义,他该到死都吞着委屈过日子,一日为徒终身为奴嘛,有人说,做师父的也该牢记,终生为父,终生为父啊,世上有父亲把儿子往死里整的么。

中国人总是要求地位低一点的人对上级尽忠尽孝尽仁义,但他们从没想过,强势的人更容易施行仁义,这就跟王健林的小目标有点共通。

中国人讲忠孝仁义,有个极致的范本。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帝王,象刘玄德那样善良和讲义气,不忘本,不忘初心,不忘桃园。

有人说,玄德是影帝:拖着10万百姓行军是表演(“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顾茅庐是表演(对张飞说:“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但最后把30万倾国之军拉出去只为了报兄弟之仇如果这是表演,那表演的代价之大,匪夷所思。

义气这种感情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几乎到了疯狂和不为外国人理解的地步。

刘备只说过女人的坏话,把女人说成“衣服”,目的是为了抬高“兄弟”的地位。他还曾经当着赵子龙的面准备把儿子往地上摔——有人还是说这是表演,李宗吾的结论是:他装逼、他厚黑、他想收买人心。不完全对,问题的关键看出发点:爱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奖励不及时,成吉思汗也占不了那么大块地。刘备是真人。真性情的中华儿女。

47岁前的刘备,宁可一事无成,宁可到处乞讨到处依附,也不做什么“宁我负天下人”之类的奸雄丑事。刘备只选择做英雄,让人称道的英雄,哪怕他失败了。不,他不会失败,他没崛起前,曹操就看好他:“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并且详细解释英雄的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不信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君主,如果刘备能有幸建立一个长的朝代,他将是中国历史上最“干净”的开国君主。这个君主既不会杀兄囚父,也不会屠戮功臣,更不会建立暴政——我认为基本会是这样。

古代搞政治的人,搞“开国”的人,能施行仁义到刘备地步的,没有。真的没有。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看了《三国志》之后,仍意犹未尽,写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主要吹捧和赞美的对象,是刘备。刘备代表的,不仅是封建王朝兴灭继绝的历史正朔,还有事关人心向背的孔孟仁义。日本人做得更绝,日本人编的《三国演义》,干脆把诸葛亮死后的情节全部砍光——这可是真正的《三国演义》,只演正义,只演义气,只演蜀汉的仁慈君臣,温良善政。

蜀汉在刘备的领导下,曾经仁慈到什么地步?他们为了节约粮食,鼓励人民健康生活,曾经禁酒——世界上只有美国干过同类事情。

刘备的仁义基因影响到他的儿子。憨厚的后主刘禅,不堪大任,智慧乏陈,但是仁慈有加,不忍生灵涂炭,放弃抵抗,最后投降。说阿斗扶不起是小看了他,为了迷惑曹家,装疯卖傻,乐不思蜀,逃过一劫。

刘备的善良,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事,他的遗嘱感动后世良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记得牢,无论诸葛亮多么有心无力,出山那么多次寸功不建,他忍。没有任何怨言。诸葛亮求仁得仁,刘禅秉承父亲的遗训,求败得败,没有办法。这里面,也有历史的宿命:父亲为报关爷爷的仇,实在把家当、元气,败得太多。

有人也认为,诸葛亮心里,实际上也是希望刘备能有运气,赌一把。做大事有时候需要“赌

”。如果檀溪的卢马那惊人的一跃是真的,那么,刘备何尝不有可能再蒙天幸,一赌成功呢?可惜他失败了。

西洋历史,很难见到“兄弟如手足”的中国式友谊。甚至英语里,很难找到相应的词组“义气”。 “brotherhood”差不多可以用,但它无法完全地诠释“义气”。 古文的“义气”二字,不光指兄弟之情,不光指男人之间没有原则的感情。“义之所存,道也”。有正义、公道的意思在。当然,这不代表洋人“不讲义气”,只能说,他们没有中国人讲得那么不讲道理。

1 2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