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

圆形画幅制造了很多麻烦。景深和色彩的层次都受到了限制,人物的活动空间也打了折扣。当然,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灰色圆形”带来人文意境,出画入画之间充满机巧(请注意郭涛在旅馆中那段戏)。

其实,影片用了三种画幅。圆形画幅是主体,只要是发生在李雪莲家乡的故事,那就是圆的。她一旦上访到北京,画幅就成了方的。圆形象征乡野,方形象征权力。而到影片的最后,画幅超宽,李雪莲娓娓道来自己的平凡生活,世界还归正常。

在圆方宽的切换中,我们目睹了严丝合缝的行政机器,鸡毛令箭的互相转化,基层政治的权谋谍战,人性深处的幽暗光明.。。故事虽然荒诞,美术置景选景用足了功夫,呈现出一种半跑半飞、亦真亦幻的审美趣味。

影片中的张嘉译、于和伟、大鹏、黄建新让人耳目一新,张译、高明、赵立新也“本色”完成了任务。他们活画了官员不自觉的可笑和可爱。而琢磨一下官员们行为特征的养成,是这部电影留给观众的家庭作业。

一部负有市场希冀的电影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中国电影一片惨绿。票房总量不及去年,口碑更是灾难式的。这两天又连续创造单日票房和上座率的新低。

大盘失速,有票补退潮的原因,有海盗被逐的原因,有直播分流的原因,也有影院扩张的转化率下降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影片成色不好拖累了影市。说是百舸争流,其实是烂片横流。

原本似乎已形成固定高回报的青春片/喜剧片/都市爱情片,已是明日黄花。动画片的技术不再是问题,故事偏偏弱到爆。盗墓题材明显后劲不足,商业算计令人心塞。这五年来的市场新贵统统显出早衰之相,而传统的动作武侠电影也没有复兴的迹象。很明显,中国电影目前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票房回落,而是我们用什么类型来顶起市场。

现实主义题材也许是个答案吧。以前老觉得观众没心没肺,进影院就是找乐子,不能跟他们交心。可是《老炮儿》的9亿票房打破了这个神话,不亮丽,不光鲜,没颜值,没IP,硬是实现了票房的逆袭。原来,观众可以面对现实,面对困境,面对内心,面对这个并不如意的世界。

既然《老炮儿》可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不可以?既然不走心的兜圈子已经不能奏效,用幽默的方式展现尴尬或许就会吃香。皇帝轮流做,风水轮流转,2016年下雨的这片云彩,或许就是现实主义?

去年暑期档的“圣妖侠”,国庆档的“夏洛”“港囧”,既是凭本事吃饭的典型,也是因势乘便、飞上枝头的幸运儿。《我不是潘金莲》的关注度是不成问题,接下来就看它对生活铁幕的发言能否拨动观众的心弦了。

冯小刚不再热嘲,而走了冷幽默路线。我看好他。文/新浪专栏 水煮娱

1 2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