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一生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丰子恺看破了“渐”的把戏,自然不会受“渐”的麻醉,在他的文与画中,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童年时的桩桩件件历历在目,少年时的心态亦记得清清楚楚。与祖母养蚕、与家人赏月吃蟹、与玩伴钓鱼,其中吃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而情则隐于其间穿针引线,将他童年的黄金时代写得生动灵趣。然而在这灵趣之间,丰子恺又隐隐贯穿着成年之后再回首的悲与悔,他悲不能再与家人、友人团聚,悲已然逝去的最纯粹的美好,他悔因养蚕、吃蟹、钓鱼而无谓杀虐太多生灵。三重乐、三重暖、三重悲、三重悔交织在一起,这才是一个生命真切的体会,回首过往,五味杂陈,这是时光历练中,赤子之心与生命阅历的完满结合。非此,又何以写下这欢辛交集、情感充盈的文章?

他写人心痴贪,叹世人并非真的敬佛,不过是将信佛敬佛当作一种保平安保利益的交易;他写照相馆中人们扭捏作态,尽失天然态度,连美的标准都本末倒置;写路人对负重老妪的冷漠,陌路人的心态呈现毕至,这些点到即止的小文,写出了庸长生命的庸常态度,这又应了本书开头“渐”中的渐失赤子之心。他写人间温暖,一只小阿咪便可以将一板一眼人与人之间的套路式寒喧,化成温馨的朋友式聊天,一位偶遇的钓虾人、一位手持芭蕉扇的游客,在他笔下亦是天真意趣,亦仙亦道,点亮了他的行程。即使是战乱之际,知交故友零落各地,偶遇也是不减当年的豪饮,叙旧之时的呼号叫啸,又是一派赤子纯真之相跃然纸上。他写艺术的生活,生活的艺术,借赤子童心之口讲述物与物之间呼应关系,两只鞋子、茶壶与茶杯、墙与挂表,它们自有应妥贴安放的位置,写山中遇雨,偶弹梅花三弄的意韵,写十指的曼妙,各个手指的用处风情,惟妙惟肖中润物细无声。(胡艳丽)

1 2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