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用了“拉屎”的劲放了个“闷屁”

题材是好题材,但是另一方面,影片在叙事选择、或者说在主题呈现上,却给人以无力之感。比如人物刻画方面,我们可以把李雪莲作为片中主要人物,也可以把由李雪莲牵扯而出的各色官员作为主要人物。但是无论把谁作为主要人物,都给人“芸芸众生”的感觉,缺乏鲜明特点与性格呈现。换言之,影片在人物刻画上,缺乏一个聚焦点和切入点,导致人物刻画的丰富性、深刻性异常柔弱。

李雪莲作为一个普通妇女,她的执着上访、本来不上访却因为“被逼”又上访,并不是因为她觉得“应该”上访,也并不是因为她多么执着和坚韧,而是因为在一个传统宗族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仍占主导地位的乡村环境中,“人言”、“人情”、“面子”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一句“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会成为她上访的理由;所以,虽然法院的判决并没有错,她却仍然执拗地上访。因为在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意识里,“法”是空缺的,而“人情伦理”却是几千年来的积淀和存在。她衡量对错的标准是“人情伦理”,而不是“法”。从这一点讲,李雪莲的刻画缺乏层次感与深刻性,不但没有洞察到其人性层面的东西,即使是形象层面的塑造也显得粗糙。

同样,对鱼贯而出的官员百态的刻画存在同样的不足。也许正是因为如影片中马市长提到的各级官员“并无恶意”的行为方式(相信这也是影片能够过审的主要原因),才导致对官场、官员的刻画多通过外部因素、外部事件(比如“喝茶”字幕、比如派出所的拘留、比如酒桌百态、比如怕上访)来展现,而没有聚焦于某个人或某个事件的深层次挖掘。所以,影片中的所有官员给人“模式化”的感觉:他们虽然让人觉得可恶,但并不可恨;他们虽然让人讨厌、让人觉得可笑,但又觉得他们也很无奈、很无辜。他们其实都“不坏”,也并不“丑陋”。所以个人以为,影片所展现的,离某些论者所言的什么“现代官场现形记”着实相去甚远,更谈不上什么讽刺现实的深刻性了(也许主观有这个想法,但事实上没达到)。

其他至于情节安排、剧情发展、矛盾冲突方面的无力,与在人物刻画方面的不足类似:感觉意愿上很努力、选择上很努力,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很无力。

1 2 3 4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