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困惑:唐朝的天下不完全是打下来的

文/云涌 > 凯迪社区 > 史海钩沉

史官笔下,唐朝的天下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史官把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描写成慵懒之辈,把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描写成阴狠之人,把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描写成无赖之徒,似乎李世民后来在“玄武门事变”中杀掉兄弟、逼父退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史官、当然是听命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史官可以杜撰情节,但改不掉年龄、地点之类的时空要素。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这年,他51岁,李渊的长子李建成28岁,次子李世民19岁,四子李元吉14岁。

李渊自称大将军,他把军队编成左右两路,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各率一路,让李元吉留守晋阳。

最初的唐军(李渊封号为唐公)只有1万人,另一种说法是3万人。

经过首战,唐军确立了战略目标,远程奔袭处于空虚状态的关中。关中是隋朝西都大兴城所在地。一旦到手,易守难攻。

李渊不是离关中最近的,离关中最近的是李密,李密拥兵30万人。李渊与李密祖上都是“八大柱国”成员。李密率领着瓦岗英雄强攻洛阳未果,如果李密能绕开朝廷官军集结的洛阳直取关中,历史必将改写。

决心夺取关中,这是唐军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史官没有交代决策过程,李渊身为封疆大员,他有这种战略眼光是正常的。

奔袭途中,据说唐军“近道菜果,非买不食”,这说明唐军受到有效约束。

唐军途经之处受到民众拥戴,沿途豪强纷纷加入,攻入关中后扩充至20万人。

严明军纪,让卷入战争的人们变成军队而不是乌合之众,这是唐军走向成功的第二步。史官没有写明约束者是谁,李渊可以有效约束他的部下、他的族人和他的盟友,最初唐军就由这三部分人组成。

唐军仅用5个月时间就占领了大兴城。李渊在大兴城内扶起了一个小皇帝,自封大丞相,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即刻废除了隋朝的严苛禁令。

唐军不是叛军,至少名义上不是,朝廷官军不会把它列为首敌;唐军也不是其他叛军的主要对手,至少暂时不是,它的生存空间仅限于河东至关中的狭窄地带。

只反暴政,不反皇帝,这是唐军走向成功的第三步。李渊的身份决定了李渊这一策略,他有着朝廷的世袭封号,还有着与皇帝的亲戚关系,李渊这一策略能够获得各地关陇世族的响应。

李渊是唐军的缔造者,年仅19岁的李世民只是唐军中的一名将领。

隋末中原,各路起义者汇成三大反隋势力,分别由李密、窦建德、杜伏威统领,在今天的河南、河北、江苏等地,三大反隋势力缠住了隋朝官军主力,这是一场多方角逐、叛降无常、连绵不断的大混战,其残酷法则是“杀敌一万,自损七千”,卷入大混战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这年称帝者不少于5人,其中的萧铣拥兵40万,控制着东起九江、西至三峡、北到汉水、南达交趾(今越南境内)广大地区。萧铣是前梁朝皇室的后裔。

唐朝建立后四面临敌。第一年,它遭遇了西边的一股割据势力入侵,李世民率部抵抗;第二年,它的地盘缩小,北边一股割据势力攻占晋阳,李世民试图夺回晋阳失败,李建成在关中腹地镇压起义;第三年,它的恢复了最初的地盘,李世民夺回晋阳成功。

在并存的十几股割据势力中,唐朝不是实力最强的,但是,唐朝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变革能力,最初出台“与民约法十二条”营造了宽松环境,稍后确立“初定租庸调”减轻了民众负担,新的律令颁布,新的官制建立,土地资源重新配置(调整均田制),军队建制重新调整。

与唐朝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萧铣控制的政权,萧铣抄袭了前梁朝的旧体制。

渐渐,唐朝时来运转了。

一些原隋朝的官吏、一些小的割据势力、一些大的割据势力的中下层将领纷纷“降唐”,规模大的有田瓒率领25州(今湖北北部)“降唐”,距离远的有西彝少数民族部落(今云南曲靖)“降唐”。

史书中有一则细节,当时驻守洛阳的王世充因部下“降唐”制订了特别严厉的法令,凡一人逃走,处死全家,鼓动父子、兄弟、夫妇相互告发,可以免死,同时以五家为一保,一家逃亡,四邻连坐。王世充杀的人越多,逃亡的人也越多,就连城中外出打柴都有限制,以至于官府和百姓都没柴烧。

唐朝已是众望所归。唐军由守势转为攻势,李世民率军挺进中原。此时的李世民,还没有建立突出战功。

唐朝的天下不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作为隋朝旧体制的亲历者和内部人,李渊对隋朝统治的弊端知根知底,在关中与河东,李渊果断实施了针对性极强的变革,这会让身陷互相杀戮恐怖中的人们看到一线生机。

“降唐”实际上是归唐。

特别值得一提,公元621年,唐朝发行了“开元通宝”,废除了历代五株钱。人类历史上,一种十进制的标准化货币诞生了。

1 2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站点公告

外教招聘 签证办理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