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人,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近年来,随着少子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人口资源短板成为深度影响日本社会的最大负能量。如今的日本,人口已经进入了最高级别的“红色警戒”。
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日本出生人口仅为98万1000人,这是自1899年日本实施人口调查以来,自然出生人数首次跌破100万,迄今持续10年人口负增长,人口状况陷入了100多年来最严峻的局势。二战后,日本在1949年迎来出生人口峰值的270万,用了不到70年就锐减至1/3,降速之猛令日本全社会始料未及。不仅如此,照此推算,未来40年日本年自然出生人口将跌破50万,百年后甚至连25万人都指望不上。没有了人,一切都将成为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面对严峻现实,很多日本学者呼吁,政府是时候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了。还有民众建议,少子化是日本“国难”,应将2017年定位为“少子化对策元年”。
人口减少,已是日本老生常谈的社会课题,但是出生人口首次跌破百万的现实,还是让日本社会陷入更严重的心理恐慌之中。人少就要多生,这是亘古不变的简单真理。到处“缺人”的日本,已经迎来了必须多生快生才能缓解问题的时代,可是“生孩子不是随手开关水龙头”。更何况,日本的“催生”的政策,则是近乎拧不动的水龙头。
安倍执政以来,少子化对策被提到了战略高度。一片深忧声中,从中央到地方都拿出了非常重视的姿态。在人口稀薄、濒临无人化的小城镇、小村落里,政府职员拿着奖励金亲自上门“求生”的现象也不足为奇。“人口破产”危机之下,如何能够人丁兴旺,成了日本朝思暮想之事。心情不可谓不迫切,呼声不可谓不高涨。客观讲,安倍也抛出了一些政策。但是,人口锐减丝毫没有刹车迹象,反而提速,令人深思背后的成因。
日本的生育主体严重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除了年轻一代的消极婚育观等因素外,20—30岁人群特别是育龄女性比重不断下降,是日本出生人口最直接的“拦路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且不谈女性地位和待遇,能生之人尚且不足,期待再多到最后或许都是枉然。这至少说明,日本对少子化是后知后觉,并未及时抓住窗口期,直至被逼到人口陷入恶性循环的角落,难以脱身。
此外,日本少子化对策落实存在短板。目前,督促男性从职场回归家庭、改善女性待遇、完善育儿配套措施等政策虽然相继出炉,但仍然出现了诸如电通东大女职员过劳自杀、保育园建设受民众阻拦等各种冲击性事件,折射出在少子化措施落实方面,日本社会各界实际上难以真正全力以对。同时,随着赴日外国游客增多、政府放低外国雇工准入门槛,依靠外来人口填补人口空缺的观点一时间成为主流,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日本各界对尽快通过内力解决问题产生了侥幸心理。消除少子化危机绝非一朝一夕,安倍政府过度关注未来规划,却对打造“耐少子化”社会这一更为现实的“当务之急”缺乏重视。
由于日本在男女社会地位、职场角色、劳动收入等多方面存在诸多传统缺陷,且短期内解决无望,政府即便呼吁民众铆足劲生,也无异于又想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喂“草”,要真正拧开生育这个“水龙头”,日本政府还得多动脑子,痛下决心,不能总是口号喊破天,具体措施却是蜻蜓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