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大师拒绝土豪重金求字 最终穷困而死

屏山石 > 凯迪社区 > 史海钩沉

性格真的决定命运吗?

有时候,还真的是。

就像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人,宋初才子,文学大师,性格太直,人家送五百两银子给他不要,最后沦落到时常讨饭为生。

他叫穆修,郓州人(今山东东平),生于宋太宗赵炅太平兴国四年(979)。29岁的时候,宋真宗赵恒不顾很多大臣的劝阻,被佞臣蛊惑,封禅泰山——这也是中国皇帝最后一次封禅泰山,因为真宗劳民伤财的教训,实在太重了——但在此过程中,穆修是受了益的。

当时,“诏举齐、鲁经行之士”,就是让地方官把当地的才德的士人报到朝廷,赐他们进士出身。穆修也在被选之列,后被授官泰州司理参军。

进了仕途,本该夹紧尾巴做人,跟上司搞好关系,与同僚嘻嘻哈哈吧?可我们的穆修大才子,恃才傲物,“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一告,还告成了,他被贬官到了池州。

穆修不认命啊,觉得我哪有做错事啊?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呢?不行,我要去告诉皇帝,我要皇上还我清白。

于是,在前往池州贬所路上,他折向北行,跑到东京开封,“叩登闻鼓诉冤”。

看包青天长大的朋友们一定觉得,他这次,肯定申了冤屈,诬告者被狗头铡铡了脑袋,他甚至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好生抚慰,给个好官做吧?

实际呢?不了了之,根本没人给他报上去。

为啥?

《宋史》里说得明明白白,“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你平时不是总说我大宋朝这不好那不好吗?宰相想结交你,你不是都避而不见吗?好呀,那大宋确实就是你想的那样,有能力的人,确实都像你想象的那样污浊不堪,你该干嘛干嘛去吧!

性格呀性格呀!

他的臭脾气,名声在外。

宰相张知白被贬到亳州做官,当地有个土豪捐钱建了个庙。庙建成了,当然得刻石纪念吧?张知白晓得穆修的才气,于是请他来写。穆修文思泉涌,挥笔立就。吃瓜群众大声朗读,抑扬顿挫,不断叫好——写得真棒!写得太好啦!写得就是好啊就是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可有个人,却十分不高兴。

谁?

就是那土豪。

为何?

原来穆修这家伙,“不书士名”,没把土豪的名字写到里面。

我们知道,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图书,鸣谢是少不了的。这个人帮我指出了一个标点的错误,那个人给了我灵感,老婆每天做好吃的,女儿时时捶背……把能捎上的名字都捎上,满足大家的虚荣之心——

是的,虚荣啊,人人都想要的。土豪捐钱建庙为何?还不是希望把名字刻在庙前的石碑之上,名留后世吗?你穆修这不瞧不起人吗?

土豪是很敬重读书人的。

——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才子呀,您就改一改吧!把我名字加上去,不要多了,一处就行?好不?

穆修把银子往地上一扔,整了整衣服,昂首挺胸就走了!

换了别个土豪,早已开骂,甚至请人教训他一顿了。但这个土豪很有礼貌,很有耐心,提着银子低着头,一路给穆修不断道歉,对不起啊对不起啊,您清白之士,我想用铜臭来污染您,我真是该死,我真该死!穆大人,这银子我不送了,我求您看在我一心为百姓做事的份上,就把我名字加上去吧……

穆修才不卖他面子,不就是有几个钱吗?了不起啊?

他停下脚步,义正辞严地说,“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

这就太不近人情了,不写就算了,骂人为匪,你这是诽谤啊!

不过土豪风格高,不再说话,提着银子一溜烟跑了。

我们的穆才子,继续过着他穷苦的生活。

有多苦呢?

他在《上颍州刘侍郎书》里,写得清清楚楚,“老幼十口,食于一身。遑遑终岁且不能周其饘粥……年高之亲旁无兼侍,计日所食,殆绝而莫续……至将乞四方,大抵取涂似便,以故久寓京师,困不能出……老母既茫然无依,因即栖于京师,亦无他图,以其都会之地,平生游旧,或时得逢悲其穷者,辄有分济……”。

什么意思?儿女妻子老母亲,就算是喝粥,也是有今日没明日,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四处讨生活,还是难以让他们过温饱的日子……之所以还让他们住在京师,只因这里朋友多,平常还能有所接济,若生活在其它地方,迟早要饿死……

最终,穆修在五十三岁时穷困而死。

但,这个结局未免太惨,连编《宋史》的人都觉得看不下去,于是留了个光明的尾巴——

——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史为镜(时评、历史)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