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副厅长自费买月饼成了新闻

衷心祝愿这种坊间“不愿与闻的新闻”早日绝迹,让“副厅长开20万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的家务事不再得到媒体褒扬与“父亲赞赏”。

教新闻系许多年,大新闻小新闻、真新闻假新闻、长新闻短新闻、“硬”新闻“软”新闻……不难分辨,但是“正面新闻”与“负面新闻”常常弄不清。例如2012年某县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居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祝贺成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同志直言自己看到此新闻非常“愤怒”,因为老百姓不脱贫绝对不是喜事。同类的还有诸如某市环保局拉大红横幅:“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不知道倒数第二能够光荣到哪里。反过来,如果某市揪出了贪官,应该是反腐倡廉、激浊扬清的好事,但是个别地方每每以“负面新闻”为由“防止扩散”。日前,新任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说:“主旋律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有利于我们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主旋律。”可惜,这样的“主旋律”有的领导并不感兴趣,因为没有给当地“贴金”,不然,何以“我到四川4个月了,批评报道一篇也没见到”?

所以,即便“正负”的定义能够下得完整、确切,实务操作起来也不容易。

上周末,见到各大网站新闻:“副厅长开20万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父亲赞赏”。说是记者与在省政府部门履职某副厅长交谈,副厅长讲述几天前回家探望父母的事:今年,他开着自己二十多万买的私家车,自掏腰包请全家吃饭,自费买月饼,父亲对他大加赞赏,告诫千万别占公家便宜。

笔者如果是这位领导,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给报社主编打电话,批评一下这位“正能量”记者。如果“今年”的“开私家车”、“私家车价格20万”、“回家探望父母”、“自掏腰包吃饭”、“自费买月饼”全都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与“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见李良荣先生《新闻学概论》复旦版26页),则正常的推理必然得出结论:这位领导往年都是有司机接送回家探望父母,如果不存在公车私用,则又可以推定领导极少回家探望父母。而且,公家车价格远远不止20万——在记者那里,“20万”是廉洁的代名词;当然,从标题的新闻点考察,又不难推定:以往领导“请全家吃饭”未必“自掏腰包”,“自费买月饼”更是纯属玩笑。

如果这条新闻是发布在2012年12月4日以前,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尚未出台,确实有值得报道的地方,例如开私家车顺应了公车改革的潮流。但是,在“八项规定”反复宣讲的两年之后,报道仍然把“开20万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父亲赞赏”当做“新风气”报道,实在是少了点新闻敏感与政策意识。

当然,网友所谓的“高级黑”即故意“反话正说”显然是“居心不正”,记者弘扬正气的主观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正面新闻”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大家会对当事人如何评价?在写稿与发稿之前,应该有所考虑。

遥想2008年 9月,山西长治市有新闻:专门为市委书记、市长印制了96万张名片,通过公安局、煤管局等部门,三天内发到1万名公安干警、5万名煤矿工人、10万市民家庭、80万农民家庭中,以便及时得知“影响全市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问题”。然而,热新闻即刻引发冷思考:是不是群众以往反映问题渠道不畅或说了没用?这样的炒作是否“作秀”?更有人计算,“按每盒印黑白的100张、12元的成本核算,需要11.52万元人民币”,“90万个电话,按每个1分钟算,市长不睡觉两年才可能接完”;甚至有人盘点此举的“好处”:比如救活一个名片社,损失100斤木材、200斤纸浆,造成信访部门失业,书记市长得接听职业病……

新闻的客观性同样有自己的“语境”,不能够顾此失彼。因此,作为至今还站在新闻系讲台并兼任市新闻学会副会长的笔者,衷心祝愿这种坊间“不愿与闻的新闻”早日绝迹,让“副厅长开20万私家车自掏腰包吃饭买月饼”的家务事不再得到媒体褒扬与“父亲赞赏”。文/宋立民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