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良辰是谁 叶良辰什么梗

克莱·舍基在他的《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时代将是注意力的时代,无论谁都有可能成为三分钟的巨星。当微信朋友圈风靡于大中华地区后,这样的论断变得越来越可怕。

事情起因是昨日一位长辈问我,叶良辰是谁?素来正经的长辈问我这个问题,我真的是不知如何回答,更让我担忧的是,为何这样垃圾的信息会传递到他这里?如果说年轻人调侃叶良辰是出于无聊与符号化交流的需要,那么对于年纪稍大的群体,他们并无这个必要。换句话说,及时这位长辈完完全全搞懂了叶良辰事件,想必对他来说也不存在什么笑点,更没有可以交流此事的交流对象,我们可以这么说,叶良辰事件对他来说完全就是信息冗余。

但网络的力量,朋友圈的力量已经超出了想象。如果说中国社会中有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话语体系,那么朋友圈真的在蚕食不同话语体系的界限,其结果是很多垃圾信息的涌入与被动接受,当然换一个角度可以说成是知识沟界限的消失。(试着理解,这里思绪比较乱)

叶良辰是谁?这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当然如果你觉得你可以用关于叶良辰事件的表情和朋友谈笑风生,在社交圈如鱼得水,那么这还算仅有的一点价值。但是这一价值与你碎片化的生活相比是否值得就有待商榷了。

从叶良辰到赵日天,从赵日天到王思聪,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碎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把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拉出,我们沉迷于他人的世界,即使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种沉迷只是口舌之快。我们会惊叹于王思聪说过的一句玩笑话,并在生活中一遍遍的引用,却没人愿意静下来听听身边人的所想所见。即使是有人愿意开诚布公地与你交流时,你说不定被微博上一条热门推送吸引走了注意。

互联网时代是注意力的时代,这句话太棒了。浅阅读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已经进入了被信息异化的牵制时代。简单来讲,这种牵制如同《我,机器人》中机器试图对人的控制状态,不同的是这一状态已经实现。麦克卢汉说媒介能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现如今已经是媒介能决定你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这里就不举例子赘述了,各位自己思考一下如果没有手机,你的一天会如何度过。再换一个角度,公众号推送看似是一个信息选择的过程,因为你可以选择关注与否,但是一旦关注过后,其结果是信息的单方面输出。人类曾经对信息的单方面输入深恶痛绝,新闻自由的斗争历尽艰辛(虽然咱还没实现),没想到一转眼又自投罗网,选择了关注公众号。配合手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的精神控制,公众号推送的信息会给人一种既然关注了就该看看他发的东西之感,当然这里不排除有人只关注不查看,相比之下第一种人至少还是保留了阅读习惯,不是只能看聊天记录之族。

小邮差越写自己脑子越乱,已经无法继续了。简单讲讲写此文的出发点吧,不管是叶良辰,还是赵日天,还是优衣库,你真正觉得有趣就去关注,千万不要应为别人觉得有趣,别人转发了,你就参与进去,这没有一点意义。突然想到一句话: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