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用了“拉屎”的劲放了个“闷屁”

“方圆”很创新 “喧宾夺主”没商量

对于绝大多数观影者来说,《潘金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圆镜头的应用(严格说来,应该是“圆形画幅”)。这与我们日常以全屏宽画幅为主的影片呈现方式迥异。在江南水乡的情节,影片以圆形画幅呈现;在北京的情节,则以正方形画幅呈现;影片最后,才是以人们最熟悉的全屏宽画幅呈现。纵观整部影片,情节发展、矛盾冲突呈现于“方圆”之间,在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特的观影体验的同时,也给予了观者无穷的解读空间。

对于为什么用圆形画幅,冯导在某些访谈中也多次提及,主要还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当然这种尝试与创新背后,自有其深层次的主题呈现需求。而且从一些报道来看,因为采用圆形画幅拍摄,冯导、华谊、摄影师罗攀等几方还有过不小的争论。这虽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圆形画幅”得以最终被采用的曲折与不易。所以,从美学意义上而言,圆镜头的使用应该称得上是一种突破与创新(虽然不是首创)。至于某些论者通过“方圆镜头”所解读出的什么“暗喻镜花水月”、什么“政治隐喻:农村的圆、北京的方”、什么“圆是皮球,提出中国特色官场现形记”等等,自有其道理,也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我们应该肯定,“方圆”镜头的使用在影片美学意义上的贡献与价值。但当我们把这种极具美感、极具中国传统“中庸之道”意蕴的呈现方式,与影片的叙事主题、情节推进结合起来审视的时候,却感觉到“圆镜头”在无形中消解、弱化着影片试图要表达的东西,进而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我们可以尝试从圆形之“美”与主题的“不美”这一思路切入,来感受这种消解与弱化。

1 2 3 4
本文由网友发布,版权归原创作者,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详见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